11月24日上午,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這天在人民大會堂現場參加大會的,就有全國先進工作者、山東省(濟南市)供排水監測中心副主任孫韶華,下面是她的先進事跡報道。
孫韶華,女,漢族,1966年9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大學學歷,現任山東?。鲜校┕┡潘O測中心副主任、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二級)。從事水質監測服務及水處理技術研究30余年來,愛崗敬業、擔當作為,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后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學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濟南市科學進步一等獎3項。她說:“立足本職崗位,用心工作,創新工作,為行業為國家奉獻自已的力量是我的初心,守護人民供排水安全是我的職責?!?/span>
守己責,腳踏實地勇擔使命
愛學習、善思考是孫韶華身上最顯著的特點,這份積累和沉淀讓她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奮進的平常心,同時也練就了浪里撐帆的堅韌。
工作中,孫韶華始終堅守“監測為民、科技惠民”的初心使命,注重在理論學習、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獨具一格的管理方式和適度超前的發展理念,不僅為全國首個政府直屬供排水監測機構組建、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根基,還有力推動了我國水務行業水質監管“濟南模式”的建立。
雖然工作復雜、繁忙,她仍然執著于學習,堅持用理論知識指導工作實踐。尤其是在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課題研究期間,她不僅潛心研讀項目管理及前沿技術理論,還注重方法探索,尤其擅長課題研究目標、路徑的整體把控、各方資源的最優組合,以及項目實施、資金收支的規范化管理。她所承擔的項目一直以“脈絡清晰、成效顯著、示范推廣性強、資金干凈明了”而著稱。
勤為徑,攻堅技術創新制高點
“敢于第一個吃螃蟹”,是孫韶華團隊不斷開展管理和技術創新的真實寫照,正是這份勇氣擔當,使她在水質監測預警及水處理技術創新上攀越了一座座高峰。
作為國家級監測站能力建設負責人,針對部分水質檢測方法低效繁瑣、靈敏度差等問題,她帶領同志們在完成日常檢測任務的同時,挑燈夜戰,主持開發的5大類35種產品370項檢測能力獲國家認監委CMA認證,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針對傳統實驗室檢測方式單一、結果滯后的弊端,團隊立足行業發展實際,在全國率先嘗試多層次、全流程、智能化監測理念,并在濟南建立了首個“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監測體系,實現了在線監測、移動監測和實驗室檢測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發現水質風險時效性,這一監測監管模式同樣在全國各地得到了普及推廣,濟南市也因此躋身國家級供排水監測行業技術領先城市行列。
自2008年至今,孫韶華主持承擔了3項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課題,爭取國撥科研經費3660萬元,這些課題從藍圖規劃、技術設計、路線制定到具體實施無不飽含著她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在“引黃供水地區水質風險評估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實施過程中,她風餐露宿,完成了黃河中下游地區重要引黃干渠和水庫現場的調研,基本掌握了引黃水庫水質污染特征一手資料,為黃河中下游地區飲用水安全保障水質共性問題識別評估提供了解決方案;所承擔的“地下水源飲用水鹵代烴及硬度控制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課題,不僅入選國家水專項辦“十二五”標志性成果,更是緊扣新時代綠色發展要求,自主研發的固定填料床曝氣吹脫、誘晶除硬等環保節能型工藝技術,使部分存在鹵代烴和高硬度問題的地下水廠煥發了生機活力,為全國同類型地區供水水質達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典型工程案例。
深扎根,服務基層解難題
扎根基層、服務基層是孫韶華身上最可貴的精神,正是這份沉下去的堅守,使她為山東乃至全國水務行業強監管貢獻了全部聰明才智。
在長期基層服務中,孫韶華發現山東省部分城鎮供水、排水企業水質檢測機構由于職責定位、能力不足等原因,長期游離于企業生產運行之外,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領導和相關處室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她敢想敢干,獨辟蹊徑提出了“水質檢測機構參與供排水企業生產、運行、調度”的監管理念,執筆編寫了山東省城市供水(排水)檢測機構能力建設管理相關標準,率隊完成了全省112家供水企業水質檢測機構的現場評審工作,同時通過座談交流、現場示范等形式手把手地將自己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國內頂尖水質實驗室的多年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出去。此項工作的開展,有力提升了山東省城市供排水行業檢測機構整體監測能力和水質保障水平,同時也促使監測機構在城鎮供排水企業生產運行、工藝改造中真正發揮指導及把關作用。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孫韶華敏銳地發現水系統監控預警是加強行業管理的“新興方式”。結合多年積累的“三位一體”立體化監測體系工作經驗,圍繞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他們抽絲剝繭,研發建成了國內首批省市兩級“城市水系統監管業務化平臺”。該平臺涵蓋了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二次供水及河道水等103個自動監測站點,日均接收水質監測數據1萬余條,可實現29個監測指標的實時監測和水質問題的預警預告,為山東省進一步加強水務行業監管搭建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作表率,育得桃李競芬芳
為人師表、甘于奉獻是孫韶華給人的第一印象,身為國內供排水行業少有的女性專家,真誠質樸的品性使她成為身邊人的良師益友。
“我們的創新要源自基層,更要服務基層”。作為“山東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領頭人,她是這樣要求的,也是這樣帶頭做的。工作中,積極倡導“一線工作法”,對于行業企業發展中的難題,她總是主動靠上去、幫到底。研發的科技成果在水廠示范應用時,她帶領團隊10余名技術骨干連續20多天夜以繼日靠在工地上,擰閥門、配藥劑……,樸素地像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工作人員,甚至連技術培訓環節,她也是親力親為,手把手地教,直至當地工作人員基本掌握了設備運行、水處理劑配比等關鍵技術,在她的帶動下,水廠成功通水,收獲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交口稱贊,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至今,她仍然清晰地記得2016年末歲尾的那場“攻堅戰”,數九寒天,她和同事們連續34天不分晝夜戰斗在黃河岸邊,克服了野外作業帶來的種種困難,出色的完成了“國家供水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項目”--移動式應急凈水裝置現場測試評估任務,為住建部全國八大供水應急救援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同時也斬獲了行業“鐵軍”的贊譽。
身教勝于言傳,在她因人施教、“傳幫帶”樹匠心、育匠人、出精品的過程中,孫韶華創新工作室先后涌現出市級“三八紅旗手”、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青年學術帶頭人,省、市技術能手、創新能手等30余人次,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項10余項。更值得驕傲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真正沉下心來,樂于在扎根基層中找準科研創新的驅動點和成果轉化的著力點,她的工作室平均每年為基層供排水企業義務提供技術咨詢報告10余份。此外,她還參與承辦了7屆全國性水質監測預警高級研修班,牽頭組建了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累計為行業培養中高級人才3000多名。
困難問題沖在前,榮譽成績面前卻總是退縮在后,能推就推、能讓就讓。無論是重大項目(課題)匯報,還是先進經驗匯報,她甘當幕后謀劃人,多次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這個出彩集體的一個代表,很幸運地遇到了好領導、好搭檔、好同事,齊心協力做了一些有意義、惠民生的工作?,F如今,扶持培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站在光環之下,已成為她最幸福的期盼。
有理想有堅持。孫韶華31年如一日,像螺絲釘一樣始終把自己擰在水質監測的第一線,以實驗室為家、與資料為鄰、和數據為伴,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用心將平凡的工作做出精彩,用實際行動回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城鄉水安全保障的新期待。